中新網北京5月21日電(上官雲) 自16日起,張藝謀最新電影《歸來》在各大院線熱映,首日排片率即超過四成,並於北京時間20日在戛納電影節展映。與此同時,對這部電影的藝術表達、主題展現以及情節安排等方面的爭論也日趨白熱化。聯繫張藝謀此前多部作品《英雄》、《金陵十三衩》的“高投入、低回報”、以及曾飽受詬病的現象,不少觀眾、影評人發出疑問:張藝謀電影何時能夠真正“歸來”?
  現狀:《歸來》熱映 評論兩極化
  雖然目前《歸來》成績斐然,但該片卻在網絡上引發熱烈討論,部分影評人言辭激烈地質疑《歸來》是“苦難勾兌出的廉價眼淚”;更因為影片故事將原來的小說“掐頭去尾”,直指這樣的做法會導致歷史情懷的缺失。張藝謀則表示,這些東西運用一些細節已足夠表達,比如鞏俐一句話“二十年沒見了”。原著作者嚴歌苓也肯定了張藝謀的改編,“小說變成電影是重新創作,特別還原原作的往往不成功。”
  《歸來》的主題基調以及節奏也成為“槽點”之一。不少觀眾在觀影后認為,影片過於沉悶,且後半段節奏較慢。張藝謀對此的回應是,觀眾看多了商業片後會較缺乏耐心,容易被好萊塢控制,“我有這樣一點寄托,呼籲多樣化。”
  與此相對,《歸來》也收穫了不少贊譽。知名編劇史航表示,《歸來》可給到80分以上。在他看來,《歸來》沒有故意煽情,在情節表現上很剋制,但節奏並未因此放緩,“每一刻都在刷新,只要認真關註能發現它每一刻的變化。而且電影表現出了對普通人命運的尊重。”
  嚴歌苓更是給出了99分的高分。她對記者表示,導演在拍攝的時候會有一些“不自由”,電影的表達方式也與小說不同,對這些東西,張藝謀的電影正確使用了低調處理的方式。著名作家莫言在前幾天談到《歸來》的時候則直言不諱評價“故事老套但直指人心”,並透露自己曾為之哭到眼睛痛。
  討論:應歷史地看待張藝謀電影
  在爭議聲中回顧張藝謀的電影創作之路,可以發現他在2000年後出現過比較重要的轉變。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,張藝謀開始嶄露頭角:從民族尋根的《紅高粱》、批判民族劣根性的《菊豆》,到表達底層痛苦的《秋菊打官司》和《一個都不能少》、《我的父親母親》,這些優秀的電影不僅表現出導演的傑出才華,更展示了電影家的良知,在當時獲得一致認可。
  伴隨著如潮的好評,張藝謀開始轉向,執導了一系列在觀眾看來可謂“風格迥異”的作品,比《英雄》、《十面埋伏》、《滿城盡帶黃金甲》、《三槍拍案驚奇》等影片,直至此前上映的《金陵十三衩》,無一不受到觀眾的詬病,認為其中一些作品對血腥和暴力採取了不恰當的表現方式。更有粉絲表示,張藝謀已將其電影逐步轉型為一種庸俗的商業文本。
  著名美學評論家肖鷹對此表示認同。在他眼中,對張藝謀電影應該歷史地來看待,“他在早期電影中很有創新和追求,這基於他獨特的生活史;而現在則是“一種疲憊、勉強,靠既有電影聲望而維持的電影想象。”
  分析造成張藝謀近期作品飽受詬病的原因,肖鷹認為在於導演本人不能進入歷史進行深度反思,“而只是作為電影商業的簡單透支。大家帶著之前遺留的印象對其抱以很高的期待,這必然要落空。”
  期待:張藝謀能否真正“歸來”?
 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中的佼佼者,張藝謀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承載了很多電影人的電影理想。儘管近年來飽受質疑,但多數觀眾仍然期待張藝謀能夠拍出質量勝過早期作品的電影,真正“歸來”。但肖鷹卻表示,就目前情況來說,這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  “目前從整個社會的觀影反應來說,張藝謀電影已經不再有真正的創新和發展,反而是處在一種下滑狀態中。”肖鷹分析, 近年來張藝謀高投入低產出的原因,是他對電影的認知有根本缺陷,比如片面的認為電影就是技術,而實際上卻與文化關聯更大。
  在張藝謀與張偉平合作的時代,曾有一種聲音表示張藝謀電影缺少藝術性是因為被資本綁架。但肖鷹分析稱,資本在全球電影、市場化電影中不可避免,根源導演本人缺少基本的文化內涵,因而對電影也不是一種真正深化、進步的探討,“固然沿用了先進技術,但缺乏先進的電影觀念和文化意識,這就造成了簡單娛樂化的表達,比如影片中神秘主義的表現。”
  把電影簡單技術化、無節製表現電影暴力美學,這在肖鷹看來,都不是一個真正的電影大師該做的事情,“或許,張藝謀和他代表的時代在十年前已經結束了。 如何重新建立電影家的社會責任、藝術理想以及對電影的誠意,這是目前中國電影的基本課題。只有同時致力電影市場規範化、電影批評合理化,才能真正歸來。”  (原標題:張藝謀新片評價不一 評論家稱其“處在下滑狀態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cpbtrax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